新华社记者刘怀丕、秦彦洋配资查询门户导航
7月25日,在河南郑州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上,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《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——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》智库报告面向全球发布。报告全面梳理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,在学理层面提炼出文化遗产保护“OPEN”创新范式,深入诠释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意义。
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瑰宝,承载灿烂文明、传承历史文化、维系民族精神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。进入新时代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和文明传承的战略高度,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,取得历史性成就,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,一幅古今辉映、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。
从贾湖骨笛奏出远古之音,到大运河畔重现昔日繁华,再到《黑神话:悟空》爆火海外…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。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,文明基因植入新一代血脉。守护文化遗产,不仅是一个民族对辉煌过去的纪念,还充满对创造未来文明的想象。
今日之中国,是世界之中国,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、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。主持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、联合中亚国家成功实现丝绸之路申遗、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……近年来,中国积极通过契约共践、技术共享、人才共育、挑战共克、发展共赢的模式,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,协助国际社会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。
文化遗产是文明的具体物证与集中展示,可跨越时空、超越国度,突破民族、信仰等认知藩篱,凝聚全人类的普遍心愿与共同价值。中国一直倡导各国携手以敬畏之心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,秉持“保护第一、传承优先”的理念,以博大胸襟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,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,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。
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,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标注创造之美。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世界配资查询门户导航,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潮流,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进步。保护文化遗产,传承文明薪火,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,既使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,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,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,必能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。
信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